close
產學研創新體制綜合改革論壇
科技日走訪新昌當地企業——浙江醫藥新昌制藥廠
科技日走訪新昌當地企業——浙江醫藥新昌制藥廠
科技日走訪新昌當地企業——浙江醫藥新昌制藥廠
中新網浙江新聞6月1日電(見習記者 陳潔 實習生 饒雨蒙)因創新而“新”,因改革而“昌”,坐落於浙江東部的典型山區縣——新昌,地如其名。“半山半水半分田”,沒有水路,不通鐵路,先天的資源匱乏沒有將前行的腳步束縛,埋頭苦幹的新昌人深耕創新之道,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實現瞭從浙江省次貧縣到全國百強縣的跨越。
沿著“小縣大科技”的特色路徑,新昌突圍重重大山,實現華麗逆襲。新昌縣委書記邵全卯介紹說,2016年新昌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4.45%,技術創新、科技產出、創新環境綜合評價均居浙江第二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70%以上。
31日,時值首個“新昌科技日”,記者走進新昌,感受山區小縣濃厚的科創氛圍,領略其作為縣域經濟科技創新模板的“新”魅力。
資源不足科技補 小城科創氛圍濃
“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新昌素有“東南眉目”的美名。多山多水的自然稟賦,也造成瞭經濟發展資源匱乏的尷尬境地。
創新的魅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便在這片土地展露:從實施兼並、抓大放小、組建企業集團再到推出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從以股份化為重點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到現在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在摸索與實踐中,新昌堅持“資源不足科技補,區位不足體制補”,走出瞭一條科技強、產業強、生態好的發展新路。
2014年12月,新昌被列為浙江省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縣;2016年6月,新昌被命名為浙江全面改革創新試驗區。隨著新昌模式的聲名鵲起,“小縣大科技”的特征也深深烙進這方土地。
邵全卯介紹說,2016新昌年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4.4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5.4件,技術創新、科技產出、創新環境綜合評價均居浙江第二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70%以上,“依靠創新,我們實現瞭產業的大升級,企業的大提升。”
今年1-4月新昌實現工業總產值220.9億元,增長1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55%,比去年提高瞭5個點;與此同時,企業研發機構四面開花,已建立海外研發中心11個。
從一連串數據中不難發現,濃厚的科創氛圍正成為這座山區小縣的別樣風景。“除瞭每年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我們還將5月31日設為‘新昌科技日’,就是為瞭進一步造濃科技創新氛圍。”新昌縣副縣長莫靚如是說。
築好良巢引鳳棲 產學研機制精準發力
“縱觀新昌的發展史,既是一部埋頭苦幹、腳踏實地的創業史,更是一部依靠科技、依靠人才的創新史。”如邵全卯所言,人才為新昌的創新驅動機制提供源源不斷的原動力。
記者瞭解到,通過海內外的引才招才計劃,新昌已有國千、省千人才8名,紹興“330海台中公司行號申請外英才計劃”人才1如何登記股份有限公司4名,外國專傢37名,人才總量達到7.4萬人,萬人擁有技術人才1690人。
這其中,“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長效機制無疑是新昌深耕精準人才政策的一大亮點。
“新昌緊扣山區小縣‘企業引進創新人才團隊難’的這個短板,緊盯高校與中科院等大型研究機構的工程類研究生團隊,取得瞭豐碩的成果。”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毛光烈介紹說,常年在新昌企業參與研發的研究生團隊達20多支,徹底改變瞭新昌企業研發缺乏多學科團隊的狀況,使企業專利的申請量與授權量大幅增長,去年分別達到14356件、4699件。
堅持企業出題,把需求落到發展中;堅持高校解題,把論文寫在產品上;堅持政府助題,把服務優在關鍵處。通過產學研機制的精準發力,形成瞭一批產學研好團隊、好專傢、好企業。
作為新昌產學研合作好團隊代表,浙江大學教授陳志榮坦言在新昌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陳志榮的團隊和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已久,期間取得瞭許多標志性成果,“新和成的創新理念,及其爭做世界第一的目標與我們十分契合,正是這種契合能夠讓我們在這裡長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記者瞭解到,目前規上企業與高校合作率從2014年的50%提高到目前的85%,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浙江大學等11傢高校院所的技術研究院或轉移中心基本建成,同時新昌還與美國肯塔基大學等10所國際知名院台中申請行號登記校建立瞭定向合作機制,院所資源正在加速集聚。
“一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產學研合作新格局正在形成。”邵全卯希望,以此次科技日為契機,廣大企業進一步加強與大院名校的溝通交流,通過建立更加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實現創新的原始化、自主化。(完)
【羅道旺】來源:中新浙江網
全站熱搜